中驷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驷的简介:

zhōnɡ sì
1.中等的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后以比喻中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等品种的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2. 中品。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评汇六》:「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

中驷》的详细解释

中驷”这一词汇多用于古代文献之中,是一个较为专业或特定领域的术语。在古代战争和车辆礼仪等场合,“驷”通常指的是四匹马拉的车;而“中驷”,则特指四马中的中间两匹,即第二和第三匹马。

  1.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车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行军速度、安全性以及整体战力。“中驷”作为四马拉车系统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2. 使用场景:“中驷”的概念多见于史书、兵法著作等文献资料中,在描述古代战争策略或礼仪活动时尤为常见。例如,在祭祀活动中,马匹的排序是有严格规定的;在军事行动中,则强调战车的速度和协调。

造句

  1. 在古籍《孙子兵法》中描述阵型布置时提到:“中驷居间,两翼得力”,意为作战时中间的两匹马拉的车辆处于关键位置,确保整体队伍紧密协作。

  2. 古代礼仪制度中记载着:“以中驷载礼器于宗庙之中”,表明在祭祀活动中使用“中驷”拉载重要的祭品或仪式用具。

  3.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车马相杂,中驷为要”,意指战车编排时需要考虑各部分的协调性与整体战斗能力,其中“中驷”的安排尤为重要。

  4. 在古代军事训练中,教官强调:“驭手应熟知如何控制‘中驷’,以确保整个行进队伍能够迅速响应指挥。”

  5.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曾教导士兵:“若非得力之兵,则以中驷代之”,意为在实战中如果无法得到最好的马匹时,可以用中间质量的马替代。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中驷”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蕴含着古代社会对于团队协作、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深刻理解。

分词解释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