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的拼音、解释、组词

罪己诏的简介:

zuì jǐ zhào
1.帝王引咎自责的诏书。

  • AI解释

罪己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通常指的是帝王或君主向臣民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承诺改正错误的一种官方文书。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国家治理的谦逊态度和自我反省精神,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详细解释

  • 概念起源:最早的《罪己诏》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其作为正式文体确立下来则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
  • 使用场合:多用于帝王因政策失误、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国家出现不利局面时,向臣民表达歉意,并承诺改正错误或采取措施来补救。
  • 内容结构:一般包括开篇的引言部分,随后陈述错误的具体情况及其后果,最后是道歉并承诺改正的决心及具体措施。

造句

  1. 秦始皇在经历连年战乱之后发布的《罪己诏》中承认了自己的决策失误,并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稳定朝纲。
  2. 唐太宗李世民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饥荒而发布《罪己诏》,指出自己未能妥善治理造成百姓受苦,并承诺减轻赋税负担,增加救济粮。
  3. 宋徽宗赵佶在连年战争与财政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颁布《罪己诏》以安抚民心,表达改正错误的决心。
  4. 明太祖朱元璋曾因征讨陈友谅失败而发布《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并承诺加强军队训练和后勤保障。
  5. 清朝乾隆年间,在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后,乾隆皇帝发布《罪己诏》以示对臣民的歉意,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救灾等措施来缓解灾情。

分词解释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

1 对别人称本身:自~。知~。反求诸~。推~及人。~所不欲,勿施于人。2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顺序第六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