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的拼音、解释、组词

司隶的简介:

sī lì/dài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汉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后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以给劳役,捕盗贼。

2. 汉代司隶校尉的简称。参见「司隶校尉」条。

司隶》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有所提及,它指的是西汉至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名称。具体而言,“司隶校尉”是西汉开始设立的一个重要监察机构和高级官员职位,在东汉达到鼎盛。其职责是对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弹劾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

详细解释:

  1. 起源与职能:在西汉时期,为了加强对中央政府官员及京城周边地区的控制,设立了“司隶校尉”这一官职。
  2. 地位:“司隶校尉”属于九卿之一,在古代中国的行政结构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3. 职责范围:主要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和地方郡国的官员,对于其职权范围内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处罚或上报皇帝处理。

造句:

  1. 司隶校尉李宏因忠于职守,屡次揭发贪腐案件,在朝野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2. 在东汉时期,许多重要的政治斗争都与司隶校尉的权力息息相关。
  3. 司隶校尉发现了不轨行为后,一些官员不得不自首或被免官。
  4. 为了保证朝廷的廉洁和效率,司隶校尉有权直接逮捕并审问有嫌疑的行为人。
  5. 司隶校尉不仅是监督机构的一部分,也是皇帝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工具。

请注意,“司隶”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主要基于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其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描述,并不直接适用于现代语境。

分词解释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lì,dài

1 附属,属于:~属。配~(从属)。直~中央。2 封建时代的衙役:~卒。皂~。徒~。3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奴~。~仆。4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书。~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