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大长的拼音、解释、组词
蛮夷大长的简介:
mán yí dà/dài/tài cháng/zhǎng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2.借指清帝。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2.借指清帝。
- AI解释
《蛮夷大长》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非华夏地区的统治者或军事首领。这个词组中的“蛮夷”指的是边远地区、外族或者是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较为落后的地方民族,“大长”则是对他们的头领或者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蛮夷”一词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体现了古代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解释:
- 蛮夷:原指非华夏地区的部落或国家,带有一定贬义。
- 大长:在古代多用于指代蛮夷地区的首领或者最高统治者。需要注意的是,“大长”一词也有时被用来称呼一些外邦使臣或者是少数民族的高级官员。
造句:
- 在汉朝时期,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被称为“单于”,而在更远的边疆地区,则习惯称其为“蛮夷大长”。
- 西晋时期,对于南方的吴、越地区的统治者,人们也往往称呼他们为“蛮夷大长”。
- 古代的史书《左传》中记载:“楚国强大,曾多次击败蛮夷大长的进犯。”
- 在描述三国时期的边疆战事时,历史文献常常将敌对势力称为“蛮夷大长”,以突出其与中原文化的差异。
- 东晋时期,对于南方新兴的国家和政权,如南燕、后秦等国的领导人,也常被称作“蛮夷大长”。
需要注意的是,“蛮夷”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并且不符合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在使用时,建议尽可能避免使用此类词语,以表达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分词解释
蛮
mán
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横(hèng )。~不讲理。2 愣,强悍:一味~干。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荒。4 方言,相当于“很”:~好。
夷
yí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长
cháng,zhǎng
1 两端的距离:~度。2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