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政策的拼音、解释、组词
闭关政策的简介:
bì guān zhèng c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 AI解释
《闭关政策》,这一术语在现代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封闭性或限制性的对外交流与贸易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朝时期(16世纪初),为了防止外来文化的侵扰以及保护国内经济和政治独立,明政府曾实施过较为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活动,这可以被视为早期形式上的闭关政策。
详细解释:
- 概念定义:闭关政策是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对外关系封闭策略。
- 特点:
- 对外开放程度低
- 减少甚至禁止外国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 阻止本国公民、组织与外界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 强调自给自足或保护国内市场
造句举例:
- 古代案例:明朝实行闭关政策,海禁令导致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为减少。
- 现代应用:由于担心影响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一些国家会采取闭关政策来限制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
- 经济视角: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过分的闭关政策可能会阻碍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 文化层面:闭关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思想过于封闭,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 历史反思: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保护了传统社会结构,但也限制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闭关”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也可能有所不同。上述解释侧重于现代概念中较为严格的封闭性政策层面。
分词解释
闭
bì
1 关,合:封~。~门。~合。~关锁国。~门思过。~月羞花。2 结束,停止:~会。~幕。~市。3 堵塞,不通:~气。~塞(sè)。4 姓。
关
guān
1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2 拘禁:~押。~禁。3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4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5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6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7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8 姓。
政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
策
cè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