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东征的拼音、解释、组词

第二次东征的简介:

dì èr cì dōng zhēng
1925年9月,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重占东江地区,企图夺取广州。9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1月初收复东江,为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奠定了基础。

  • AI解释

第二次东征》的详细解释

第二次东征 是一个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术语,特指某次军事行动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具体指的是1926年至1928年中国北伐军对东北地区的再次进攻,这次事件在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籍中被记为“第二次东征”。在这期间,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了两次针对控制东北地区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部队的军事行动。

背景与影响:

  • 背景:第一次东征始于1926年5月,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北伐势力范围至北方。由于首次未能完全攻克,国民政府决定继续进行第二次东征
  • 目的:主要是为了统一中国、清除军阀割据,并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 结果:尽管面对强大的敌人,北伐军最终在1928年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对东北的控制。

造句

  1. 在学习历史时,他特别提到了《第二次东征》这段重要的军事行动。
  2. 教材中详细地描述了《第二次东征》期间发生的诸多战役及背后的策略。
  3. 电影《东方风云》里有大量场景再现了《第二次东征》的激烈战斗场面。
  4. 历史学家们通过研究《第二次东征》,揭示了北伐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5. 这次《第二次东征》不仅巩固了国民政府的统治,还影响了后续中国政治格局的发展。

分词解释

1 次序:~一。次~。等~。2 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及~。落~。3 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宅~。府~。门~。进士~。4 但:运动有益于健康,~不宜过于剧烈。5 姓。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1 第二:~日。~子。~等。~要。2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3 等第,顺序:~第。~序。名~。4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5 中间:胸~。6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7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8 姓。

dōng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3 请客出钱的人:作~。4 姓。

zhēng

1 远行:长~。~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南~北战。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4 收集:~税。~粮。5 招请,寻求:~求。~稿。~婚。~聘(招聘)。~询(征求意见)。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