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睢阳齿的拼音、解释、组词
张睢阳齿的简介:
zhāng suī yáng chǐ
1.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战大呼,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及城陷,贼将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见《旧唐书·张巡传》。后因以为忠义的典型。
1.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战大呼,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及城陷,贼将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见《旧唐书·张巡传》。后因以为忠义的典型。
- AI解释
词语“张睢阳齿”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词汇或成语,而可能是与某个历史人物相关联的一个说法。在历史上,张睢阳指的是唐朝著名将领、忠臣张巡(字巡,亦作巡),因其守卫睢阳有功,后世称其为“张睢阳”。据记载,张巡在被叛军俘虏后,以牙咬木,并以血书《大义灭亲》。这里,“张睢阳齿”可能是指这种传说中的行为。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张巡是唐代著名的守将,在安史之乱中为唐朝效力。在守卫睢阳城时,他多次抵挡叛军的进攻。
- 传说内容:据传,在被叛军囚禁后,张巡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贞不渝和对大唐江山的决心,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并用牙齿在木板上写下《大义灭亲》四个字。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广为流传。
- 象征意义:这种行为体现了张巡誓死效忠唐朝、宁死不屈的英勇气节和坚定决心。
造句
- 古代英雄们的故事总是让人感慨万千,《张睢阳齿》便是其中一例,展示了忠诚与勇气的力量。
- 就算在逆境中,我们也应该像张睢阳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付出高昂的代价。
- 张巡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挑战时毫不退缩。
- 像张睢阳这样宁死不屈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
- 这个故事里的《张睢阳齿》展现了古代忠臣为国捐躯的决心与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张睢阳齿”并非一个标准的历史术语或成语,上述解释是基于对相关历史人物及其传说的理解进行的推断。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时,请确保信息来源可靠。
分词解释
张
zhāng
1 开,展开:~开。~目(①睁大眼睛;②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2 商店开业:开~。3 拉紧:紧~。~力。4 扩大,夸大:夸~。5 放纵,无拘束:乖~。嚣~。6 料理,应酬:~罗。7 惊惶,慌忙:~惶失措。8 看,望:~望。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10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11 姓。
阳
yáng
1 明亮。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5 温暖:~春。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7 凸出的:~文图章。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10 男性生殖器:~痿。11 古同“佯”,假装。12 姓。
齿
chǐ
1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牙~。~腔。~髓。~龈。~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2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轮。锯~。梳子~儿。3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4 并列:不~(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5 谈到,提及:~及。不足~数。6 触:~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