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的拼音、解释、组词
石钟山记的简介:
shí/dàn zhōng shān jì
散文篇名。北宋苏轼作。石钟山,在江西湖口。作者对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所作的山名解释表示怀疑,并通过亲身游历得出新的解释。文章记述作者月夜行舟,描摹山水间的声响,均生动感人。篇末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凡事须实际考察的重要性。
散文篇名。北宋苏轼作。石钟山,在江西湖口。作者对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所作的山名解释表示怀疑,并通过亲身游历得出新的解释。文章记述作者月夜行舟,描摹山水间的声响,均生动感人。篇末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凡事须实际考察的重要性。
- AI解释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夜游石钟山的经历,通过亲身观察和思考,探讨了名胜古迹的命名原因,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及人文历史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详细解释:
-
题目解析:《石钟山记》中,“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来记录个人经历、考察见闻或抒发情感。而“石钟山”,即文中提到的位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的一座著名山峰。
-
主要内容:
-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夜游石钟山的情景,并指出当地对于山名的不同说法,由此引出对名胜古迹命名依据的好奇心。
-
作者详述了自己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得出“微波之震”以及“大声发于水上”的声音来源分别是岩石敲击水面和山石间的水洞空穴共振产生的结论。
-
创作背景: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常常游历山水以排遣忧闷,此篇《石钟山记》便是他在游览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与思考。
-
文学价值: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在艺术上也表现出文人对自然景观敏锐观察力及生动描绘能力。
造句:
- 苏轼的《石钟山记》让我深受启发,提醒我们要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
- 在阅读《石钟山记》时,我仿佛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这座神奇的山脉。
- 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传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正如《石钟山记》所展示的那样。
- 通过学习《石钟山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如何通过旅行和观察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 每当有人询问关于石钟山的故事时,我都会推荐他们阅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从中寻找答案。
分词解释
石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
钟
zhōng
1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编~(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2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3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头(小时,如“开了一个~~的会”)。4 杯子。5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记
jì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