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衣冠的拼音、解释、组词
沐猴衣冠的简介: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沐猴而冠」。见「沐猴而冠」条。
2.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注解〕 (1) 楚人:楚国人,在这里暗指项羽。楚,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2) 沐猴:猕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称。〔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
3.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城里的百姓,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宫殿,然后带著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山河四面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谁看得到?」那个人就背地里对人说:「听说项羽这个人,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后来「沐猴而冠」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亦用来比喻人虚有表象,却不脱粗鄙的本质,没有远见。除此之外,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带,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1. 沐猴,即猕猴。猕猴学人穿衣戴帽,终究还是只猴子。讥讽徒具衣冠,却不脱粗鄙本性。《孤本元明杂剧.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词语“沐猴衣冠”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沐猴而冠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威望、穿着整齐光鲜的人,实际上却毫无价值或不配享有这样的外表。此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徒有其表、内里空虚的人。
详细解释
- 沐猴:即猕猴,经过洗澡后更加干净。
-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代指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沐猴来代替人类穿着华贵的衣服,以此比喻那些外貌装模作样、内心却不堪一击或毫无价值的人。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讽刺那些看似风光无限但其实无实诚可言的人。
造句
- 尽管他在公司里总是西装革履、言谈举止得体,但对于实际工作却是一窍不通,简直是“沐猴衣冠”。
- 虽然她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空洞的谈吐和浮夸的行为让人觉得她是“沐猴衣冠”,根本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 他一心想当领导,但其实对工作毫无贡献,这样的行为只是“沐猴衣冠”罢了。
- 在这次会议上,那些表面上装作博学多才的人,实际上是“沐猴衣冠”,他们的言论根本没有价值。
- 她虽然打扮得体,举止优雅,但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浅薄和无知让人觉得她不过是“沐猴衣冠”。
通过以上解释与造句,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沐猴衣冠”这一成语的意义及其用法。
分词解释
mù
1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2 润泽,或受润泽:~恩。3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4 整治:助之~椁。5 米汁。6 姓。hóu
1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子。猿~。~戏。~头。~拳。~枣(中医指猕猴内脏的结石)。2 喻机灵的人:~儿精。3 方言,乖巧,机敏(多指孩子)。yī
1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2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3 姓。guān,guàn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