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的拼音、解释、组词

桐城派的简介:

tóng chéng pài
1.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桐城派》详细解释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重要的散文流派之一,得名于其发源地——安徽省桐城县。它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为代表,也被称为“桐城古文派”。此流派不仅注重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更强调思想内容的真挚和平淡自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主要特点

  1. 言必有据:重视依据事实进行论述。
  2. 理明辞顺:主张论证清晰、条理顺畅。
  3. 平易近人:语言力求朴素、亲切。
  4. 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关注表达的形式,也强调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

影响

桐城派在清代中期至晚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模式和理论观念为后世散文写作提供了范式,并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造句

  1. 方苞的文章风格深受桐城派的影响,他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与思想内容的真实可信。
  2. 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提出了‘义法’说,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是学习桐城派的重要教材之一,收录了许多典范之作。
  4. 现代作家在写作时也常常借鉴桐城派的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严谨有序。
  5. 虽然时代变迁,但桐城派那种重视内容真实性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这些造句旨在展示“桐城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散文发展的影响。

分词解释

tóng

1 〔泡(pāo)~〕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2 〔梧~〕见“梧”。

chéng

1 围绕都市的高墙:~墙。~池。~圈。~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楼。~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垛。2 都市:~市。~镇。~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邑。~乡。~建。

pài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5 指摘:~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