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狲散的拼音、解释、组词
树倒猢狲散的简介: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猢狲,猴子。「树倒猢狲散」指树倒了,原本栖息在上面的猴子也跟著四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其依附者随即散去。语出宋.庞元英《谈薮》。
2. 宋.庞元英《谈薮》(据《说郛.卷三一》引)曹咏侍郎,妻硕人厉氏,余姚大族女。……方咏盛时,乡里奔走承迎,惟恐后,独硕人之兄厉德新不然,咏衔怒。帅越时,德新为里正,咏风邑官,胁治百端,冀其祈己,竟不之屈。会之1>甫殂2>,乃遣介3>致书于咏4>。启封乃〈树倒猢狲5>散赋〉一篇。新州之行,又以十诗赠行,其一云:「断尾雄鸡不畏牺,凭依掇祸复何疑?八千里路新州瘴,归骨中原是几时?」咏得诗,愤极,然无如之何。 〔注解〕 (1) 会之:秦桧(?∼西元1155),字会之,南宋江宁人。性阴险,晚年残忍尤甚。高宗时为相,挟金人以自重,力持和议,阻止恢复,诬杀岳飞等,一时忠臣良将殆尽,和议乃成。卒谥忠献,宁宗改谥缪丑。 (2) 殂:音ㄘㄨˊ,死亡。 (3) 介:犹指传言之人。 (4) 咏:曹咏,南宋人,生卒年不详。与秦桧交好,官至户部侍郎,显赫一时。后秦桧死,贬至新州,不久即亡。 (5) 猢狲:猴子。
3. 南宋时有个叫曹咏的人,他依附当时权势最大的秦桧,因此而飞黄腾达,做了大官,富贵荣华享用不尽。家乡的人都来巴结,唯独他的大舅子厉德新不愿奉承他,让他心生怨恨。厉德新当时在家乡做里长的职务,曹咏利用权势,要他的长官对他百般刁难,但厉德新一直咬牙隐忍,不肯屈服。后来秦桧死了,依附他的人也跟著失势。厉德新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将秦桧比喻为大树,而像曹咏这样依附他的人则如树上栖息的猴子,大树一倒,猴子们也跟著四散。果真不久后,曹咏就被贬到南方偏远的新州,最后死在那里。后来「树倒猢狲散」就被用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其依附者随即散去。
1. 树倒了,聚集在树上的猴子也就散了。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则其依附者随即散去。【例】树倒猢狲散,这些人也未免太现实了。
1. 南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户部侍郎。秦桧死,党羽离散,曹被贬,其妻兄厉德斯赠之以〈树倒猢狲散赋〉。见宋.庞元英《谈薮》。后用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则其依附者随即散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若是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这叫做『树倒猢狲散』,光景著实难堪了。」《红楼梦》第一二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也作「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这句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寓言故事,意指当支持或者依托的力量消失后,原本依靠这一力量的人或物也就随之四散离去。这里的“树”指的是大树,象征着一个强大的支柱、权威或势力;而“猢狲”则是猴子的一种别称,在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依赖大树庇护的附属者们。整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权力更迭和资源消失后人们态度转变的现象。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道理:没有稳固的支持或者保护时,原先依附于此的人或物也会随之消失不见。
以下为五个使用此成语造句的例子:
- 由于公司高层突然离职,之前那些巴结奉承的员工都像《树倒猢狲散》一样四散而逃。
- 当他失去在家族中的地位后,《树倒猢狲散》,昔日的亲友们都疏远了他。
- 在那个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很多附庸势力如《树倒猢狲散》,纷纷倒戈另投新主。
- 从明星到网红,许多人都曾在高峰时受到粉丝和媒体追捧,但一旦声势衰落,《树倒猢狲散》便成现实,人气锐减。
- 随着旧政府的垮台,《树倒猢狲散》,其忠实支持者们也纷纷转向新的政治力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