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校书的简介:

xiào/jiào shū
1.校勘书籍。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唐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薛涛,蜀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校勘订正书籍。《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

2. 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

3. 唐代薛涛是四川一带的名妓,能诗能文,文人胡曾赠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后以校书为妓女的别称。

词语“校书”通常指的是校对、核对书籍文献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含义:指对书籍或文献进行核对和修订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检查文字内容是否正确无误,纠正错误,补充遗漏信息等。
  2. 作用:通过校书工作可以确保书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传播知识、保存文化。

接下来是使用“校书”一词造句的例子:

  1. 王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古籍研究专家,她平时的工作就是精心地进行每一本古籍的校书任务。
  2. 为了保证出版的质量,《红楼梦》的手稿需要经过多轮细致的校书工作。
  3. 在图书馆工作的张阿姨每天都在从事着枯燥但极其重要的校书工作,这是一项为知识增光添彩的任务。
  4. 新编历史教材的编写团队还特意请来了几位专家来进行文字上的校对和校书工作,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5. 由于这本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在正式出版前还需要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校书工作。

这些句子展示了“校书”这一过程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xiào,jiào

1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园。~长。2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3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