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的拼音、解释、组词
割地的简介:
gē dì/de
割让领土:~求和。
割让领土:~求和。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将领土割让给他国。【例】清代末期,遭受列强的侵略,朝廷与列强签订许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1. 分封田邑。《礼记.月令》:「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2. 将领土割让给他国。《战国策.秦策一》:「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
3. 割据。《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割地》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国家之间通过条约或战争的形式,将某部分领土从一方划归给另一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常涉及到主权、边界和领土权的变更。
详细解释:
- 割地: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某种方式(如和平谈判、战争败北或者领土交换)将其一部分领土转让给另一个国家或国际势力的行为。
- 背景与历史: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割地事件,比如19世纪中期清朝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从德国得到了大量土地。
五个造句示例:
- 经过长期的外交谈判和军事压力,《和平协议》最终签署,其中包含了日本必须割地给中国的条款。
- 在那个时代,许多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或领土扩张,不惜通过战争进行割地行动。
- 历史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受了割地的后果,这是对它侵略行为的一种惩罚和教训。
- 签订《巴黎条约》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法国从德国手中重新夺回。
- 为了避免更大的战争冲突,双方同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请注意,“割地”是一个较为严肃的政治术语,在使用时需依据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进行恰当应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