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不血刃的拼音、解释、组词
军不血刃的简介:
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兵不血刃」。见「兵不血刃」条。
2. 此处所列为「兵不血刃」之典源,提供参考。 《荀子.议兵》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1>,德盛于此,施及四极2>。《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注解〕 (1) 远迩来服:远处和近处的人都来归服。迩,音ㄦˇ,近处、眼前。 (2) 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
3. 此处所列为「兵不血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荀况(西元前313∼前238)战国时赵人,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说本于孔子,著书数万言,主张礼治而倡「性恶」之说,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论兵,常以仁义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爱人的,行义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还用兵干甚么呢?世界上所以有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荀子回答说:「具有仁心的人自必爱人,因为他爱人,所以厌恨所爱的人被别人伤害。行义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为他遵循正道,所以厌恨别人把正道搅乱。战争,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不是用来争夺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处,就有如时雨下降,没有人不欢喜的。故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所以近处的人爱他们的善行,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德义,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敌人了。」后来「兵不血刃」被用来指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或用来比喻轻易得胜。
1. 比喻轻易得胜。参见「兵不血刃」条。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军不血刃》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军事策略的一种描述,它通常用来形容军队在进行战斗或攻城时,能够凭借计谋、智略等非直接武力手段取得胜利,而不必经历激烈的厮杀。这里的“血刃”指的是武器沾上鲜血的刀剑,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士兵流血牺牲的情景。
详细解释: - 不血刃:意指没有经过剧烈战斗或冲突就达到了目的。 - 军不血刃:强调的是军队在执行任务时采用了巧妙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了激烈的对抗和伤亡。
成语的使用往往在于赞扬指挥者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战争中的策略应用。它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现代也可以比喻通过智慧、技巧或间接手段实现了目标而未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
造句:
- 他巧妙地利用谈判策略,使对方自行退出合作,真是做到了“军不血刃”。
- 在市场争夺战中,他运用了精准的营销策略,使得竞争对手纷纷撤退,这简直就是“军不血刃”的胜利。
- 这次危机处理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非对抗性措施,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真是一场“军不血刃”的战斗。
- 经过多方努力和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这真是一个“军不血刃”的成功案例。
-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目标而无需付出高昂代价的做法,可以被看作是真正的“军不血刃”。
这样的描述不仅丰富了成语的应用场景,还增强了其在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
分词解释
jūn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xiě,xuè
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统。~缘。3 喻刚强热烈:~性。~气方刚。rèn
1 刀的锋利部分:刀~儿。~口。2 刀:利~。白~。3 用刀杀:与人~我,宁自~。手~亲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