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仇不报非君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有仇不报非君子的简介:

yǒu chóu bù bào fēi jūn zǐ
有仇不报不算大丈夫。形容人气质刚毅。

  • AI解释

有仇不报非君子》这句话出自古代典籍,表达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在古代社会,这种观点主要强调了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应当有所交代,未能报复对方则被认为是对自身名誉和身份地位的一种损害。

详细解释

  1. “有仇”:指在人际交往或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或者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2. “不报”:未对上述情况作出回应或采取行动进行反击或报复。
  3. “非君子”:不符合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标准。

根据传统儒家观点,个人应当具备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处理人际间的恩怨。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荣誉上,更在于通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来妥善解决纠纷,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扩大化。如果一个人遇到不公或伤害却选择默默承受而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在传统价值观中,这样的行为被视为不符合“君子”的标准。

5个造句

  1. 老王年轻时与邻居因为一块地皮起了争执,至今没有化解,他总觉得自己有仇不报非君子
  2. 小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受到同事不公平对待后,采取了适当的方式进行报复,并认为这是合乎道理之举,体现了“有仇不报非君子”的古训。
  3. 这个社会讲究和为贵,倡导和平解决争端。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面对恶意挑衅时,采取正当防卫的态度也能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4. 在古代文人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强调个人责任感和勇敢精神的句子,《有仇不报非君子》正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
  5. 现代人虽然已经不再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家思想,但在面对某些特殊情况时,仍会反思是否因为害怕“有仇不报”而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与立场。

请注意,上述解释基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或其他和平、理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分词解释

yǒu,yòu

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 表示大、多:~学问。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chóu,qiú

1 深切的怨恨:~敌。~恨。~视。疾恶如~。同~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bào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fēi

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jūn

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2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3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