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暗度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修暗度的简介:

míng xiū àn dù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暗度陈仓」。见「暗度陈仓」条。

2. 此处所列为「暗度陈仓」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1>之国,项王2>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3>,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八月,汉王用韩信4>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5>。邯迎击汉陈仓6>,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注解〕 (1) 汉王:刘邦(西元前247∼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人,汉代开国之君,也是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初为泗上亭长,秦末群雄并起,刘亦起于沛县,故时人称之为「沛公」。刘邦先项羽入关中,降秦王婴,除秦苛法,与父老约法三章。项羽封刘为汉王。后刘邦定三秦,俟时机成熟,灭羽而有天下,国号汉,定都于长安。在位十二年崩。庙号高祖。 (2) 项王:项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梁败死,籍继为将,大破秦军,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但垓下一战,楚军瓦解,项籍自刎于乌江。 (3) 栈道:在险绝的崖壁上凿孔架木而筑成的道路。 (4) 韩信:?∼西元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荧欋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5) 雍王章邯:秦代名将,生卒年不详。与项羽战于巨鹿及棘原,却因赵高专权,拒却章邯所请,遂降羽,被立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于废邱,后为汉将韩信所灭。邯,音ㄏㄢˊ。 (6) 陈仓:秦置,故城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地当雍梁之冲,汉魏以来为攻守要地。汉王东出陈仓,败雍王章邯之兵,遂定三秦。

3. 此处所列为「暗度陈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暗度陈仓」的「陈仓」是地名,地当雍梁之冲,汉魏以来为攻守要地。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有功者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他在前往封地汉中时,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对外交通的栈道,一方面杜绝其他诸侯率兵袭击,一方面表明没有和项羽争夺天下之意,以获得信任。但事实上,他却采用韩信的计策,暗地里由陈仓出兵攻打雍王章邯,进而平定三秦,取得关中。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暗度陈仓」,用来比喻出其不意、从旁突击的战略,亦用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亦用来比喻男女私通。如《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此是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应二爹用「暗度陈仓」指西门庆与李桂姐之间的暧昧情事。

明修暗度》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历史,其字面含义是表面上做一件事情,实际上却另有所图。这是一个兵法术语,在军事策略中被广泛应用,比喻用表面行动迷惑敌人,实则另有目的的行为。

具体来说,“明”是指公开、明显的动作;“修”则是修建或修筑的意思;“暗度”,则是在背后进行秘密的活动或转移。“明修暗度”的整体意思是通过某些明显的行动来掩盖真实的目的。这种策略常常被用于军事、商业竞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计谋中。

以下是五个使用《明修暗度》的句子作为示例:

  1. 老板决定公开筹备年终晚宴,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拉近与员工的关系,为接下来的业务调整做准备。
  2. 他表面上积极地参与市场调研工作,实际上是为了摸清竞争对手的情况,寻找反击的机会。
  3. 战国时期,孙膑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成功避开了敌军的阻拦,实现了对敌方要塞的有效突袭。
  4. 她在公司内部大力推广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削弱竞争对手的力量,为自己的晋升铺路。
  5. 为了迷惑对手,他计划明面上加强训练和后勤准备,实际上则会悄悄制定紧急撤离的预案。

这种策略强调的是通过表面现象掩盖实际目的,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在使用这一策略时也需要谨慎考虑可能引发的风险与后果。

分词解释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xiū

1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2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剪。4 兴建,建造:~建。~筑。5 编纂,撰写:~书。~史。~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7 长(cháng ),高:~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9 姓。

àn

1 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黑~。~淡(a.不光明;b.喻景象悲惨)。阴~。~无天日。2 不公开的,隐藏不露的:~藏。~号。~杀。~娼。~沟。~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流(a.流动的地下水;b.喻潜伏的思想倾向或社会动态)。明察~访。3 愚昧,糊涂:~昧。~弱(愚昧软弱)。兼听则明,偏信则~。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