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前697-前628)的拼音、解释、组词
晋文公(前697-前628)的简介:
jìn wén gōng (qián 697-qián 628)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子。因献公立幼子为太子。他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公元前632年亲自率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子。因献公立幼子为太子。他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公元前632年亲自率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成为霸主。
- AI解释
《晋文公(前697-前628)》这一词条涉及的人物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姓姬名重耳。他最初是周天子分封于晋国的诸侯之一,后来在逃亡十九年后回到晋国,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最终成为了晋国的霸主。
详细解释
- 名字来源:他的父亲是晋献公,母亲为骊姬,因骊姬之乱而被迫流亡在外。
- 流亡经历:重耳在逃亡期间先后到了楚、郑、宋等多个国家,结交了众多的盟友和谋士。
- 回国与称霸:通过联姻及军事力量,最终返回晋国,并于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 政治成就: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任用贤臣、重视农业生产等,使得晋国内政清明。
造句
- 晋文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关键在于他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 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的军队以少胜多,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才能。
- 美国历史上的林肯,就像中国的晋文公一样,在面对国家分裂危机时,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
- 虽然流亡国外十九载,但晋文公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 晋文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即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轻言放弃。
分词解释
晋
jìn
1 进:~级。~升。~谒(进见)。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4 中国朝代名:西~。东~。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前
qián
1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面。~边。~方。面~。~进。~程。2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人。~此。~科。~嫌。~言。~车之鉴。3 顺序在先的:~五名。4 向前行进:勇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