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名义的简介:

míng yì
①名分;资格;称号:个人名义|代表名义|以革命的名义。②表面上;形式上:他名义上是帮助我,实际上是羞辱我。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名分。【例】父子名义、师生名义

2. 理由、借口。【例】他藉著出差的名义,顺道回家探望父母。

3. 形式上、表面上。【例】他是名义上的董事长,主其事者另有其人。

1. 名誉节义。《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2. 名分。如:「师生名义」、「父子名义」。

3. 名号。《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

4. 表面上、形式上。如:「名义上他对我很好,但背里却没有那么好。」

词语解析

名义(míng yì)

  1. 基本定义:
  2. 指表面上、形式上的称谓或意义,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
  3. 可以指一种虚设的身份或地位。

  4. 用法说明:

  5. 在不同的语境中,“名义”可以用于表达某种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的认定;也可以指名义上某个职位或者角色,但实际上并没有履行其职责。
  6. 此外,在法律和商务语言中,“名义”也常用来指一个人在合同或文件中的名称,并不一定代表实际拥有权。

  7. 相关词汇:

  8. 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表面上标定的价格,实际可能远低于或高于这个价格。
  9. 名义上(in name only/in form only):仅表面看起来符合某种规定,实际上并不真正如此。

造句

  1. 尽管他名义上是公司的副总裁,但实际上对公司业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2. 我们在会议上讨论的是项目计划的名义成本,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可能存在的额外费用。

  3. 虽然他是俱乐部名义上的领袖,但真正做出决策的人却是幕后的一些成员。

  4. 为了合法,交易双方签署了一份名义上只涉及少量资金转移的合同。

  5. 这次活动是以名义形式邀请了政府官员参加,实际上是为了展示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分词解释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