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冠冕的拼音、解释、组词

沐猴冠冕的简介:

mù hóu guàn miǎn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沐猴而冠」。见「沐猴而冠」条。

2.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注解〕 (1) 楚人:楚国人,在这里暗指项羽。楚,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2) 沐猴:猕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称。〔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

3.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城里的百姓,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宫殿,然后带著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山河四面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谁看得到?」那个人就背地里对人说:「听说项羽这个人,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后来「沐猴而冠」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亦用来比喻人虚有表象,却不脱粗鄙的本质,没有远见。除此之外,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带,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1. 沐猴,即猕猴。本指猴子戴著帽子。虽外表装扮得像人,却少了人的本质。后以「沐猴冠冕」讥讽人徒具衣冠而不脱粗鄙本性。参见「沐猴而冠」条。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沐猴冠冕》这个词语虽然在正式文献中出现不多,但可以根据其字面意思和历史典故进行合理的解析。该词由“沐猴”和“冠冕”两部分组成。“沐猴”,指的是猕猴;“冠冕”,指古代帝王或高官的帽子,象征权力与地位。因此,“沐猴冠冕”可以理解为戴着假面具、装模作样地扮演某种角色的人。

在古代文献中,“沐猴冠冕”多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才能却身居高位者,或者讽刺一些人凭借虚名或外在的权势而显得高大上,但实际上内心鄙俗、行为粗陋。这个词语通常带有贬义。

下面是使用“沐猴冠冕”的五个造句:

  1. 李某人虽然官至部长,但他的能力有限,只是个空有其表的沐猴冠冕。
  2. 有些人总是喜欢以一种沐猴冠冕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其实他们只是在装模作样罢了。
  3. 小张这次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但他显然对管理一窍不通,看起来就是一个沐猴冠冕的角色。
  4. 不要让那些沐猴冠冕的人牵着鼻子走,你需要的是真心实意、有真才实学的合作伙伴或同事。
  5. 沐猴冠冕往往容易受到他人舆论的影响而迷失自我,所以保持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在使用此类词语时,请注意其背后的含义与语境,以确保表达准确且恰当。

分词解释

1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2 润泽,或受润泽:~恩。3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4 整治:助之~椁。5 米汁。6 姓。

hóu

1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子。猿~。~戏。~头。~拳。~枣(中医指猕猴内脏的结石)。2 喻机灵的人:~儿精。3 方言,乖巧,机敏(多指孩子)。

guān,guàn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miǎn

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冠~。加~。卫~(卫护帝王头上的皇冠,喻维护帝王的最高统治权力或保持体育竞赛中的上届冠军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