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胡芦的拼音、解释、组词

响胡芦的简介:

xiǎng hú lú
1.亦作"响葫芦"。 2.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镫"。

  • AI解释

响胡芦》这个说法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指某事或某种行为表面上看得很响亮、很大声(即引起注意),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或者效果。这种说法常用来形容那些形式大于实际的假大空现象,具有讽刺和批评之意。

详细解释

  • 出处:这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而是民间常用的口语化表达。
  • 用法:通常用于描述一些虚有其表、没有实质内容的行为或现象。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是做样子的表面工作,或者空洞无物的说法。
  • 情感色彩:带有贬义,用于批评。

造句

  1. 这些企业虽然宣传得沸沸扬扬,但其实产品并没有什么创新,纯粹是在搞一场大大的“响胡芦”活动。
  2. 别再做那些空洞的承诺了,快拿出实际行动来吧,别总是搞一些所谓的“响胡芦”项目。
  3. 他这次会议的发言听起来震耳欲聋,但其实都是些陈词滥调,真是一场十足的“响胡芦”演讲。
  4. 她在社交网络上的宣传攻势真是铺天盖地,可实际上她的产品却质量平平,简直就是一场“响胡芦”营销。
  5. 他们公司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实际运营情况却一团糟,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响胡芦”公司吗?

以上句子中,“响胡芦”的使用都强调了某事表面声势浩大、轰动一时,但实质内容空洞无物的特点。

分词解释

xiǎng

1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2 发出声音:钟~了。3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4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