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蔟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蔟的简介:

tài cù
1.亦作"太簇"。 2.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3.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

  • AI解释

太蔟》详解

太蔟(tài cù) 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是十二律之一。具体来说:

  1. 音律地位:在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律中,“太簇”是六律中的第三律。
  2. 音高与音阶关系:太簇对应的宫调式,在古代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中,对应的是“宫”的位置。在西方音乐理论中,可以大致比作C大调的主音。
  3. 历史背景:“太蔟”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其中记载了古代对十二律的定名和用途。

由于其在古代文化、特别是音乐中的重要性,“太簇”也常被用作特定时期的代称或意象,象征着某种纯洁或清新的特质。

造句

  1. 文学语境: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曾提及:“这琴声如同太蔟之音,清新雅致。”
  2. 古风歌词:“听那曲调随风起舞,恰似太蔟之曲诉衷情。”
  3. 诗词创作:“太簇初发春意浓,万物复苏绿葱茏。”
  4. 传统音乐评论:古琴演奏家张明评价说:“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就像‘太蔟’那般悠扬而高洁。”
  5. 文化描述:“在那个静谧的夜晚,窗外月光如洗,如同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太蔟之境’。”

以上例子展示了“太蔟”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意义。

分词解释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