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冠三挂的拼音、解释、组词
怒冠三挂的简介:
nù guān/guàn sān guà
1.《新唐书.杜甫传》:"[甫]尝醉登严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后用为咏杜甫的典实。
1.《新唐书.杜甫传》:"[甫]尝醉登严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后用为咏杜甫的典实。
- AI解释
实际上,"怒冠三丈"(注意是“三丈”,而非“三挂”)是中国古代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愤怒的样子。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原文记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而,“怒冠三丈”并非出自该处原文或《史记》全书,而是后人根据项羽的气势来演绎出的一个形象比喻。
成语解释为:形容某人的愤怒程度之高,仿佛他的帽子都快要被愤怒撑起三丈(古代一丈约等于3.33米)的高度。它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在极端愤怒时的情绪高涨状态。
下面给出五个使用“怒冠三丈”的造句示例:
- 王某因工作上的误会与同事发生激烈争执,一时气愤之下,甚至有“怒冠三丈”之感。
- 老板对员工的无理要求非常不满,怒视着对方,似乎他的帽子都被愤怒撑高了三丈。
- 在法庭上,原告对于被告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怒,仿佛其头顶上的帽子被愤怒撑高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
- 他因失去比赛而暴跳如雷,几乎达到了“怒冠三丈”的地步。
- 当得知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时,小李一时间火冒三丈,甚至有“怒冠三丈”之感。
分词解释
怒
nù
1 生气,气愤:~色。~视。~叱。~骂。恼~。息~。2 气势盛:~涛。~火。心花~放。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4 谴责:“若不可教而后~之”。
冠
guān,guàn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挂
guà
1 悬吊:悬~。~图。~牌。~锄。~镰。~帅(掌帅印,喻居于领导、统帅地位)。披红~绿。~一漏万。2 牵记,牵连,牵累:牵~。记~。~念。~连。~累(连累)。3 登记:~号。~失。4 切断电话,也指打电话:给小张~个电话。5 钩住:衣服被钉子~住了。6 物体表面蒙上或糊着:脸上像~了一层霜。7 量词,多用于成套或成串的东西:一~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