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的拼音、解释、组词

牛李党争的简介:

niú lǐ dǎng zhēng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的朋党之争。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两个朋党,交替当朝,一方得势,必全力罢黜另一方,李宗闵、李德裕先后被贬死,牛僧孺病亡。

  • AI解释

《牛李党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唐宪宗至宣宗年间(801年—859年)唐朝朝廷内的一场派系之争。这场斗争以宰相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领,在当时朝堂之上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导致了政治上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

详细解释

  • 背景:唐宪宗时期,由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朝廷内部却存在意见分歧。
  • 人物
  • 牛党主要以牛僧孺为首。其成员多出身于清流、寒族,强调儒家教义和官僚道德。
  • 李党则由李德裕领导,多数是门阀士族,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强化皇室权威。

主要争端

  • 政策差异:牛党倾向于节俭、减轻赋税负担;而李党则重视经济发展及军事扩张。
  • 官员选拔标准不同:牛党注重才德兼备的官员;李党看重门第背景。

最终,这场斗争以李党在唐武宗和唐宣宗时期占据上风告终,但到了唐文宗时期又转为牛党掌控朝政。直到唐末,这种政治对立依然存在,并间接影响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走向。

造句

  1.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2. “牛李党争”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派系之争往往会对国家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3. 尽管“牛李党争”已经过去千年,但它仍然是研究唐代政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4. 在“牛李党争”期间,不少忠诚的官员被诬陷为敌党而遭贬谪或处死。
  5. 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斗争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并未造成大规模流血冲突。

分词解释

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

1 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2 姓。3 通“理”。(➊古代狱官,法官。➋道理,规律。➌惩治。➍星名。)

dǎng

1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派。~团。~委。~员。~章。~阀。~风。~纪。2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羽。朋~。死~。3 指亲族:父~。母~。妻~。4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5 姓。

zhēng

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夺。竞~。~长论短。2 力求实现:~取。~气。~胜。3 方言,差,欠:总数还~多少?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不。~知。~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