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之痛的拼音、解释、组词

切肤之痛的简介:

qiè fū zhī tòng
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切,接近。「切肤之痛」指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痛苦。语本《易经.剥卦》。后用「切肤之痛」比喻极为深刻难忘的感受与经验。

2. 《易经.剥卦》六四,剥床以肤1>,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2>灾也。 〔注解〕 (1) 剥床以肤:床已剥落至表面。肤,指床的表面。 (2) 切近:靠近、接近。

3. 「切肤之痛」的「切」意思是靠近、接近,「切肤」就是极为接近人身,可引申为与自身密切相关。《易经.剥卦》有所谓:「剥床以肤,凶。」其释辞云:「剥床以肤,切近灾也。」此处的「肤」原非指人身肌肤,而是喻指床面,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床的床体毁损殆尽,已经剥落到床面了,而床面是最接近人身的,这也代表灾害即将迫近。所以当出现剥卦时,便象征著灾害将至,会有凶险。后来「切肤之痛」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与自身密切、能深刻感受到的痛苦,后则用来比喻极为深刻难忘的感受与经验,如《聊斋志异.卷七.冤狱》:「受万罪于公门,竟属切肤之痛。」便是这个意思。今人或误解「切近」之「切」,为「切割」之「切」义。若作切割解,切音ㄑ|ㄝ,「切肤之痛」就变成指切割肌肤的痛。

1.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痛苦。形容极深刻难忘的感受。【例】晚年丧子的切肤之痛,使他至今仍无法开朗乐观的面对人生。

1. 亲身感受到的痛苦。形容极为深刻难忘。《聊斋志异.卷七.冤狱》:「受万罪于公门,竟属切肤之痛。」

切肤之痛》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庄子·养生主》,原句为“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此成语多被引申用来形容感受深切、直接的痛苦或悲伤。这里的“切”意为深入,“肤”指的是皮肤,而“痛”则是指疼痛。因此,成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痛苦深入骨髓,非常强烈和深刻。

造句示例:

  1. 小明在考试中犯了严重的错误,被老师严厉批评后,他心中感到一阵切肤之痛
  2. 母亲病重的消息让小李的心情异常沉重,那一刻的切肤之痛让他一夜未眠。
  3. 经过这次项目的失败,我深刻体会到了创业初期的切肤之痛和挫折感。
  4. 他的伤痕不仅停留在身体上,在心灵深处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切肤之痛
  5. 听到好友被辞退的消息,他不禁感叹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了类似情境中的切肤之痛

以上就是对“切肤之痛”的详细解释及五个造句的例子。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分词解释

qiē,qiè

1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菜。~除。~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琢磨”)。

1 肉体表面的皮:皮~。肌~。切~之痛。体无完~。2 表面的,浅薄的:~浅。~泛。3 大:“薄伐猃狁,以奏~公”(“肤公”即“大功”)。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tòng

1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肚子~。~风。~痒(a.喻疾苦,如“~~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2 悲伤:悲~。哀~。~楚。~惜。~不欲生。3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击。~悼。~责。~快。~改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