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的拼音、解释、组词
板对的简介:
bǎn duì
1.指诗文中呆板的对偶句。
1.指诗文中呆板的对偶句。
- AI解释
《板对》一词在传统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存在误解或误读。通常所说的“板对”可能是指“对仗”,它是古诗词、对联等文学形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即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或两个句子的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仗详解
-
定义:对仗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句、散文句或对联中将内容相对应、结构相一致、形式相似的一组词放在一起使用。它包括字面的对称和意义的对应。
-
基本要求:
- 字数相同
- 结构一致(如都是主谓宾结构)
-
意义相关或相反
-
类型:常见的对仗形式有工对、宽对等。工对讲究严格,字面意义必须紧密相关;而宽对则相对灵活。
五个造句示例
- 原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解释: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两句,采用了工整的对仗形式。前一句描述了春天到来时的自然景象,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
-
原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解释:这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通过“不畏”与“自缘”的对仗,强调了诗人胸襟的开阔和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
原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这句诗中使用了对仗手法,“欲穷”与“更上”两个动宾结构相对应,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
-
原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解释:这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前后两句形成了工整和谐的画面对仗。
-
原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解释:这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轻”与“重”的对比(竹杖和马),以及前后情感状态的对仗,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希望以上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对仗”这一文学技巧!
分词解释
板
bǎn
1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2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一字一~。荒腔走~。3 不灵活,少变化:死~。呆~。4 露出严肃或不高兴的表情:~着脸。5 见“老”字“老板”。
对
duì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2 朝着:~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4 跟,和:~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待。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开。13 搀和(多指液体):~水。14 量词,双:一~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