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的拼音、解释、组词
京师大学堂的简介:
jīng shī dà xué táng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创立于北京。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初时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与旧时书院无异。1900年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科、译学馆(同文馆归入后改办)及医学实业馆。1907年又增设博物品实习科。1910年正式开办分科大学,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创立于北京。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初时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与旧时书院无异。1900年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科、译学馆(同文馆归入后改办)及医学实业馆。1907年又增设博物品实习科。1910年正式开办分科大学,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第一所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创办,兼具教学及掌理全国教育行政的双重功能。民国初年改制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历史上一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创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它是清朝末年由当时的总理衙门提议创办的一所官办综合性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详细解释:
- 名称解释:“京师”指的是北京,中国的首都;“大学堂”,在清代是指规模较大的学校。“京师大学堂”的全称是“京师同文馆改名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期间由清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
- 办学性质: 作为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开始。
- 教学内容: 初始阶段主要是学习西式课程,并翻译西方书籍,后来逐渐增加了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和研究。
- 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也是现代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起点之一。它的成立,为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提供五个造句:
- 京师大学堂成立于晚清时期,在当时引领了中国的教育风气。
- 虽然京师大学堂在历史长河中已不复存在,但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深远。
-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摇篮之一,京师大学堂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 学者们常常讨论京师大学堂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于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 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京师大学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地方,更是思想觉醒的中心。
分词解释
京
jīng
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城。~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师(首都的旧称)。~绣。~菜。2 大。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族。5 姓。
师
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学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堂
táng
1 正房,高大的房子:~屋。~客。~倌。礼~。澡~。2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房。~兄弟。3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公~。过~。4 量词:上了一~课。一~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