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骸之外的拼音、解释、组词
形骸之外的简介:
xíng hái zhī wài
形骸:身体;之外:意思是表现在外面,一看就看出来。人外在的肉体形貌。指身体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
形骸:身体;之外:意思是表现在外面,一看就看出来。人外在的肉体形貌。指身体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
- AI解释
《形骸之外》这句话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原文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里的“形骸之外”并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成语,而是指人的心灵与身体(形骸)之间的区别,强调心灵可以超越物质世界和肉体束缚的局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这句话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归返自然的生活态度。这里,“形”指的是人的形体或肉身;“骸”指的是骨头,比喻人体;“之外”,则是指超越了肉体和物质的束缚,指向心灵的自由与精神上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下面提供五个造句:
- 他虽然身居庙堂,却能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做到形骸之外。
- 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应付各种事务,忘记了去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虽然身处尘世,但他始终保持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精神追求,让人感受到“形骸之外”的高洁情怀。
-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来到山间小屋,他真正体会到了形骸之外的闲适生活。
-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充满诗意和哲理,他以形骸之外的态度展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分词解释
形
xíng
1 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2 样子:~状。~式。~态。~迹。地~。情~。3 表现:~诸笔墨。喜~于色。4 对照,比较:相~见绌。5 状况,地势:~势。6 古同“ 型 ”,模子。7 古同“ 刑 ”,刑罚。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外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