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纳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献纳使的简介:

xiàn nà shǐ
1.唐时匦院主持人,专管臣民书奏之官。原称匦使。

  • AI解释

《献纳使》是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称谓,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在古代汉语中,“献”是指进献、上呈的意思;“纳”则是接受或接纳的意思;而“使”则指使者或者官员的职责和身份。因此,《献纳使》通常指的是负责向朝廷或上级部门进献物产、文书资料,或是协助处理与上报事项相关的事务性官员。

详细解释

  1. 职责范围:《献纳使》的主要职责是将地方或民间进献的重要物品、文献、资料等呈报给中央政府。这些内容可能包括贡品、土地赋税的报告、地方风俗民情记录、军事动向报告等。
  2. 地位与级别: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具体情况,《献纳使》可以是文官也可以是武职,其具体地位和级别也会有所不同。
  3. 重要性: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献纳使》这一角色承担着沟通地方与中央、传递信息的重要职能。对于确保信息的畅通以及政府决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造句

  1. “唐太宗时期,各地官员纷纷任命贤能之人为《献纳使》,以便更好地将地方情况上报朝廷。”
  2. “为了加强边疆治理,《献纳使》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元朝时,蒙古军队中的将领也经常被授予《献纳使》的称号,负责收集敌情并向上级汇报。”
  4. “明朝初期,在地方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朝廷特别重视选拔有能力担当《献纳使》的人才。”
  5. “清末民初之际,《献纳使》这一职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在古代中国的角色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献纳使”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造句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xiàn

1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贡~。捐~。~身。~礼。借花~佛。2 表现出来:~技。~艺。~媚。~丑。3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

1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2 接受:采~。笑~。~谏。3 享受:~福。~凉。4 缴付:~税。5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6 姓。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