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例馆的拼音、解释、组词
律例馆的简介:
lǜ lì guǎn
1.清代官署名。顺治二年始设;乾隆七年隶刑部。掌修法令,刊定条式颁行。每经五年汇辑编排,称小修;满十年,重新补充删减,定为宪典,颁行全国,称大修。此外,兼掌稽核各司案件。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1.清代官署名。顺治二年始设;乾隆七年隶刑部。掌修法令,刊定条式颁行。每经五年汇辑编排,称小修;满十年,重新补充删减,定为宪典,颁行全国,称大修。此外,兼掌稽核各司案件。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 AI解释
《律例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官署机构,主要用于负责编纂、修订法律条例。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清朝时期,主要职责是依据朝廷旨意编撰和修订各种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清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与纠纷,为加强国家治理,保证司法公正与秩序稳定,设立了律例馆。
- 职能范围:该机构不仅负责整理、校对历代法律文献,还包括起草新的法律法规草案,并参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裁决。律例馆的设立体现了清廷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视。
- 组织架构:通常由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及深厚法学理论知识的官员组成,包括领衔大臣、编纂人员等。
造句
- 清朝时期,律例馆承担着重要的法律编纂任务,对维护国家法制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
- 律例馆的工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法学研究的素材。
-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律例馆的设立体现了清朝政府对于加强法治建设的决心。
- 通过律例馆的努力,清代的法律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与优化。
- 研究律例馆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
分词解释
律
lǜ
1 法则,规章:纪~。法~。定~。规~。清规戒~。~师。2 约束:~己。3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4 旧诗的一种体裁:~诗。5 姓。
例
lì
1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证。~题。举~。~句。~如。2 规定:~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凡~。条~。破~。发凡起~。3 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假。~行公事。4 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事~。病~。案~。
馆
guǎn
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旅~。~舍。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领事~。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照相~。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博物~。文化~。~藏。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家~。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