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688-742)的拼音、解释、组词

王之涣(688-742)的简介:

wáng zhī huàn
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治今山西新绛)。曾任衡水主簿、文安县尉。曾于高适、王昌龄等人唱和,他写西北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韵调优美。诗作善写边塞风光,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存诗六首,以《凉州词》、《登鹳雀楼》为著名。

  • AI解释

关于“王之涣(688-742)”,这里主要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他与高适、岑参等齐名,被后世称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三大家之一。王之涣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苍茫雄浑的意境著称,最著名的诗句包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以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

详细解释

  • 生平:王之涣生于唐朝初期的688年,死于742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的诗歌却广泛流传,反映了盛唐时期的文学风貌。
  • 诗歌特色:王之涣擅长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思想,尤其是边塞诗与登临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 主要成就:他的《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等作品被广为传颂。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风貌。

造句

  1. 王之涣的诗作简洁而富有力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在那座小城里,人们常常吟诵着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以此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困境中不要过分抱怨外界环境的变化。
  4. 当登上那座古老的城墙时,我不禁想起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王之涣以其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在唐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句子展示了王之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与意境。

分词解释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huàn

1 散开:~散。~然冰释(像冰遇到热,一下子消融;喻疑虑、困难或误会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