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署的拼音、解释、组词

督署的简介:

dū shǔ
1.总督衙门。

  • AI解释

《督署》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官署名,特指知府办公的地方。知府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地方行政官员,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可能有着不同的职责范围和权力大小。简而言之,“督署”指的是知府处理公务、接待来访的场所。

详细解释

  • 含义:“督”在古代多用于指官职或职务上的监督、管理;“署”则意为办公处所,即办公的场所。“督署”,就是指负责监督和管理某地区事务的官员——知府及其僚属共同工作的场所。
  •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中国实行较为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官员的设置如知府、知州等都是为了有效治理地方社会和经济。督署作为这些官员的重要工作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

造句

  1. 清代督署内挂满了关于如何公正断案的条幅。
  2. 每当有重要的文件送达,督署外的小吏就会敲响铜锣以示警报。
  3. 督署内部办公桌排列整齐,文牍堆积如山。
  4. 他在任知府期间,在督署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改革措施。
  5. 来访的外国使节被引领至督署中最大的会客厅接受接见。

以上句子旨在展示“督署”这一历史词汇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1 察看;监管:监~。~办。~导。~察。~促。~师。~率(shuài )(亦作“督帅”)。~战。~学。2 责罚:~过(督察责备)。~责。3 古代将官名:都~。~邮。~护。总~。提~。~抚。

shǔ

1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公~。官~。2 布置:部~。3 签名,题字:签~。~名。~字。4 暂代:~理。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