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邑的拼音、解释、组词

弊邑的简介:

bì yì
1.偏僻的小城镇。 2.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 AI解释

词语“弊邑”出自古代汉语,是一种谦辞,通常用于描述自己的国家或城邦。它体现了说话者对对方的尊重和谦逊态度。“弊”,在这里并非指破旧、坏的意思,而是用来表示对自己所属地的贬低或自谦。

详细解释

  1. “弊”:在古代汉语中,“弊”字常作谦辞使用,用于形容自己的国家、城池。它反映了使用者对对方尊敬的态度,并非真的指代破败不堪的意思。
  2. “邑”:指的是城邑或地方。

例句

  1. 晋国使臣对楚王说:“敝邑在贵邦东南方,最近遭遇内乱,恳请大王派遣重兵协助平定。”
  2. 秦始皇对各国使者说道:“我秦国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一隅之小邦,如今统一天下,感谢各位的光临与支持。”
  3. 吴国使者向晋国请求援助时说:“敝邑近年来遭遇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恳请大王给予援助。”
  4. 楚庄王在宴会上对各国使臣谦逊地说道:“敝邑虽小,但素来礼贤下士,今日有幸与各位共聚一堂,实为荣幸之至。”
  5. 齐国使者对赵国说:“贵国疆域辽阔,而我邦之地势偏僻,时常有外敌入侵之忧,请问贵国有何好的防御措施可以分享?”

通过这些例句可以看出,“弊邑”一词在古代外交辞令中使用广泛,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谦逊态度,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分词解释

1 欺蒙人的坏事:作~。营私舞~。2 害处,与“利”相对:~病。~端。~害。~政。利~。兴利除~。3 败,疲困。4 古同“蔽”,隐蔽。

1 城市,都城:城~。都~。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4 古同“悒”,愁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