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拼音、解释、组词
朝令夕改的简介:
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早上下达的命令,到傍晚就改变了。比喻政令、主张或意见反复无常。语本汉.鼌错〈论贵粟疏〉。
2. 汉.鼌错〈论贵粟疏〉(据《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引)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1>,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2>;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3>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4>,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5>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赋敛6>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注解〕 (1) 臧:音ㄘㄤˊ,「藏」的古字。收藏、隐藏。 (2) 繇役: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繇,音|ㄠˊ,通「徭」,劳役。 (3) 亡:音ㄨˊ,同「无」。没有。 (4) 送往迎来:形容人忙著应酬的情形。见「送往迎来」。 (5) 被:音ㄅㄟˋ,蒙受、遭遇。 (6) 赋敛:征收赋税。
3.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鼌错是西汉时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对国家政策重要的建议,因此有「智囊」的美称。汉文帝时,鼌错眼看当时农民与商人贫富悬殊,农民辛苦的耕种才得些许粮食,政府征收粮食的时间却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标准,常常早上的规定,到了晚上就改变了。农民们为了急于纳税,有存粮的只有被迫将粮食半价卖出,没存粮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贷,或者卖掉田地房屋,甚至卖掉自己亲生的儿孙来还债。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时候,将积存的货物卖掉,获得暴利。这种情形严重的影响到当时的农业生产。所以鼌错向汉文帝上了一篇〈论贵粟疏〉,力陈农业是立国的根本,朝廷应当抬高粮食的价值,鼓励人民从事耕种,并让有钱的商人捐粮买爵。国家有了充足的存粮,赋税就可减轻,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富强安乐。后来「朝令夕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政令、主张或意见反复无常。出现「朝令夕改」的书证如《旧唐书.卷一一五.柳公绰列传》:「长庆元年,罢使,复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河朔复叛,朝廷用兵,补授行营诸将,朝令夕改,驿骑相望。」
1. 楚怀王在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并与之媾合的故事。见《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后比喻男女间的情爱欢合。唐.李商隐〈楚宫〉诗二首之一:「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二折:「你本恋著朝云暮雨慵回首,却被这明月清风缠杀你那头。」也作「暮雨朝云」。
2. 自然界的云云雨雨。宋.陆游〈三峡歌〉三首之三:「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元.邓玉宾〈端正好.俺便似画图中套.叨叨令〉曲:「青天白日藤葛笼笼葱葱障,朝云暮雨山水崎崎岖岖当。」
词语解释
朝令夕改(cháo lìng xī gǎi):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了。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决策不稳、反复无常的情况。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仲春纪》中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后来演变为强调决策的不可更改性。但在现代使用中,“朝令夕改”则更多地用来批评那些轻易改变决定的人或组织,表现出缺乏坚持和稳定性的缺点。
造句
- 公司领导层总是朝令夕改,这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影响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 他这个人太不稳定了,每次计划都没几天就变了主意,真是典型的朝令夕改。
- 政府在环保政策上的朝令夕改让民众对它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
-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频繁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团队的稳定发展。
- 这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常常因为个人情绪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做出朝令夕改的决策,导致公司内部一片混乱。
这些造句既涵盖了组织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旨在展示“朝令夕改”这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含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