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是的拼音、解释、组词
比比皆是的简介: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比,每每、频频。「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语本《战国策.秦策一》。△「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触目皆是」
2. 《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1>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断死于前者比比4>是也。……」 〔注解〕 (1) 怀衽:怀抱,胸前衣襟。衽,衣襟。 (2) 顿足徒裼:以脚跺地,空手露体。徒,空。裼,音ㄒ|ˊ,袒露。 (3) 煨炭:热灰火炭。煨,音ㄨㄟ,热灰。 (4) 比比:宋鲍彪本《战国策》「比」下多一「比」字,兹据补。
3.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1. 到处都是,形容很多。【例】如今赶时髦的人,比比皆是。
1. 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丧师衰经》:「世道不古久矣!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红楼梦》第二回:「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也作「比比皆然」、「比肩皆是」。
词语“比比皆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史记·平准书》,原文为:“故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今乃欲使其从商贾,转毂百数,废格而不与,非所以渐民薄财也;故《周书》云:‘比屋皆是’。”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某个范围内到处都是某样东西或某类事情,形容非常普遍、随处可见。
具体解释如下: - “比”在这里意为“并排”,表示事物的连续性。 - “比比”即“处处”的意思。 - “皆”则是“都”、“全”的意思。 - “是”则指代前文所提到的事物或情况。
简单来说,“比比皆是”形容一个现象在某个地方非常普遍,随处可见。使用时要注意它的语气通常比较肯定和客观,并且多用于描述负面的、不好的事物或者情况较为泛滥的情况。
造句
- 网络上的谣言现在已经比比皆是了。
- 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乱停车的现象比比皆是。
- 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需要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的时刻。
-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安全漏洞已经比比皆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 社交网络上低俗、虚假的信息比比皆是,亟需加强监管。
这些造句展示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与用法。
分词解释
bǐ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7 和,亲:~顺。8 及,等到:~及。jiē
1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