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理的拼音、解释、组词
校理的简介:
xiào/jiào lǐ
1.校勘整理。 2.论理,讲理。 3.审察治理。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1.校勘整理。 2.论理,讲理。 3.审察治理。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校订整理。《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魏侯校理复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2. 职官名。专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代时隶属于集贤殿、弘文馆,宋沿袭之。清代文渊阁亦有此官。
《校理》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通常被用于文献整理、出版领域或者学术研究中的特定场合。根据字面解析,“校”是指校对或核对,“理”则有条理的意思。“校理”的含义主要是指在编纂、编辑、整理文献资料时进行的审订工作,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详细解释
- 定义:校理是文献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涉及对已有的文稿或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整理,目的是消除错误、补充遗漏,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重新编排。
- 目标:通过校理工作,确保出版物的质量达到最高标准,使信息更为准确,内容更加丰富。
造句
- 在古籍整理项目中,专家们不仅要进行翻译工作,还要负责校理,以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 出版社为了提高图书质量,在编辑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文稿进行校理和修改。
- 由于该版本经过多次校理,所以它的文献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 在历史研究领域,学者们会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整理、分类,并进行必要的校理工作。
- 为了确保报告的严谨性,在成稿前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校理,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
这些句子展示了“校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方式和重要性。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