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方之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无方之民的简介:
wú fāng zhī mín
古指不知礼法的人。
古指不知礼法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知礼或不遵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1. 不知礼或不遵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史记.卷二三.礼书》:「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词语“无方之民”并非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通常来说,“无方”可以理解为没有规矩、不讲道理的意思,“之”是结构助词,用于连接名词和动词短语或者形容词。“民”在这里指百姓或民众。综合起来看,“无方之民”大概是指那些行为举止不规范、不受约束的民众。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
详细解释
- 无方:没有规矩,行事没有标准。
- 之:助词,用来连接名词和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成分,在这里起到语法上的衔接作用。
- 民:指平民百姓、民众。
因此,“无方之民”可以被理解为那些行为不规整的普通民众。不过要注意这种表达方式在正式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够准确或者过于生硬,因为“无方”的负面含义往往直接指向了不良的行为举止。
造句
- 政府应当加强对无方之民的管理与引导。
- 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不再成为无方之民。
- 社会治理中需要关注无方之民,避免其行为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中的无方之民现象。
-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与无方之民的相关问题。
请注意,在实际使用时,“无方”一词往往带有负面含义,因此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少直接使用这个表达。以上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分词解释
无
wú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方
fāng
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4 一边或一面:~向。~面。5 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7 种,类:变幻无~。仪态万~。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9 违背:~命。10 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11 才,刚刚:~才。如梦~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14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