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章的拼音、解释、组词
司隶章的简介:
sī lì/dài zhāng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后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后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 AI解释
《司隶章》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特殊符号或凭证,通常指的是司隶校尉所使用的印信、令牌。在汉代和唐代等时期存在这一职位及其职责相关制度。
详细解释
- 职位背景:司隶校尉是汉朝设立的一个重要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负责监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官员行为,并直接向皇帝报告。
- 职能与权力:司隶校尉拥有较高的权力,能够纠举百官违法失职之事,对地方上的一些重大案件也具有一定的处理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代表中央迅速处置,甚至有调兵遣将之权(但并非所有时期都如此)。
- 符号意义:“章”是古代官员使用的凭证或印信的一种形式,在《司隶章》中特指司隶校尉所持有的能够执行公务的令牌或封印。这种印章不仅象征着持有者的身份,还赋予其一定的权限。
造句
- 在东汉时期,地方官员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便会向上呈递《司隶章》,请求中央派员调查处理。
- 司隶校尉手中的《司隶章》如同一张无上权威的令牌,在京师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 虽然司隶校尉在唐代已逐渐失去其原先的权力,但《司隶章》作为历史名词仍然被后人所铭记。
- 《司隶章》不仅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中央集权及地方监察制度的重视与实践。
- 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司隶章》常常被用作描述特定情节或场景中的关键道具,如某位官员欲行使权力时会展示该印章以示正统性。
分词解释
司
sī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隶
lì,dài
1 附属,属于:~属。配~(从属)。直~中央。2 封建时代的衙役:~卒。皂~。徒~。3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奴~。~仆。4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书。~字。汉~。
章
zhāng
1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2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3 修理:杂乱无~。4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5 戳记:图~。盖~。6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7 奏本:奏~。本~。8 同“ 彰 ”,彰明。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