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考中书令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十四考中书令的简介:

èr shí sì kǎo zhōng shū líng/lǐng/lìng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 AI解释

《二十四考中书令》的详细解释

《二十四考中书令》,这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所以具体的内容和背景可能有所偏差。根据字面理解和一些文献推测,“二十四考”通常是指某种考试或者选拔制度,而“中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尚书台的长官之一,负责起草诏书等文书工作。

如果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来理解: 1. 二十四考:可能指的是某种考试体系或考核标准。古时选拔官员往往会通过层层考试来决定。 2. 中书令: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掌管文书命令的起草和审核等事务。

结合以上两点,“二十四考中书令”可以理解为一种较为严谨、细致的选拔或考试制度,用于挑选能够胜任中书令这一职位的人才。这种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理想化或者比喻性的表达,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名词。

造句

  1. 如果按照《二十四考中书令》的标准来选拔官员,无疑将大大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效率。
  2. 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书令,必须经历《二十四考中书令》中的重重考验。
  3. 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二十四考中书令》成了他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4. 通过《二十四考中书令》,我们可以一窥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和程序。
  5.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二十四考中书令》的精神,建立更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

以上造句主要是基于对“二十四考中书令”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并非该术语的历史事实。若需进一步的信息或具体历史背景,请提供更多的资料或上下文以便准确解释和使用。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kǎo

1 试验,测验:~试。~查。2 检查,查核:~察。~勤。稽~。~核。3 推求,研究:~古。~据。~订。~证。4 老,年纪大:寿~。5 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如丧~妣。6 击,敲:“而陋者乃以斧斤~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líng,lǐng,lìng

1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