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自欺的拼音、解释、组词
欺人自欺的简介: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自欺欺人」。见「自欺欺人」条。
2. 此处所列为「自欺欺人」之典源,提供参考。 #《石门文字禅.卷二五.题古塔主两种自己》1>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对曰:「无生岂有意耶!」又问:「让公什么物与么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自是观之,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2>云门3>,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也。」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五.或问下.传六章》。 (2) 嗣:嗣法,禅林用语,指嗣续法统,又作「传法」、「嗣续」。 (3) 云门: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简称云宗,以云门文偃(西元864∼949)为宗祖。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以后,大振禅风,取其山为宗派名。〔参考资料〕 《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或问下.传六章》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便教尽大地只有自家一人,也只是自欺,如此者多矣。」
3. 此处所列为「自欺欺人」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宋代时,禅宗出现了一派禅者,他们打著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名号,却不讲经教、不从师训,以为是脱去文字的束缚来说禅,其实所谈论的都只是些浅薄无根的空话,却自认为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宋代僧人惠洪十分不满这一派禅者的作法,他在所著《石门文字禅》中认为他们让「佛祖之微言,宗师之规范,扫地而尽也」。禅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却用文字说禅,正是对此种现象的一种反省。在书中列有「题古塔主两种自己」一节,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觉禅师之口,说明佛法本来不能用任何事物来加以比喻,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无实体,只是空,根本无法描述。所谓的「两种自己」,就是落入了形体的对立之中,不合于禅宗的主旨。这些人被自己局限的想法所蒙蔽,还认为自己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并向信徒们传扬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骗自己,又欺骗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来比喻不但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
1. 不但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例】别欺人自欺了,这件事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1. 不但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挟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经注,把那三教圣人的精义都注歪了!」也作「自欺欺人」。
《欺人自欺》这个成语主要描述一个人用欺骗他人的方式来自我欺骗,或者说是自欺欺人。它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本质是通过误导或欺诈别人来掩盖或否认自己的错误、缺点或是不诚实的行为。
成语详解:
- 解释:欺人是指以不正当手段欺骗他人;自欺则是指在欺骗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被这种行为所蒙蔽,失去了自我认知的真实性和道德上的正直性。这个成语反映了人性的某些弱点和矛盾。
- 来源与用法:常用于描述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或是在错误的认知中自我安慰,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情况。
造句示例:
- 小明总是欺人自欺,谎报成绩以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但最终他发现这并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
- 那些试图用谎言掩盖真相的人实际上是欺人自欺的,他们往往也难以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 他经常欺人自欺,假装自己很有才华,其实连基本技能都没有,结果不仅失去了朋友的信任,还让自己陷入困境。
- 这次选举中,很多候选人都是欺人自欺,他们的竞选言论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行动来证明。
- 在职场上,有些人为了获取晋升而欺人自欺,他们夸大自己的贡献或能力,但这种短期行为最终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职业发展。
这些例子展示了“欺人自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反映了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和警示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