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牛的拼音、解释、组词

牺牛的简介:

xī niú
1.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

  • AI解释

词语《牺牛》的详细解释

定义: “牺牛”一词主要用来指古代用于祭祀、供奉神灵或先祖而特意饲养和屠宰的牛。在古文中,“牺牲”二字常连用,表示用于祭献的牲畜,但后来通常情况下仅称其为“牺牲”,而将专指牛的称为“牺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里,牛常常被用来象征着勤劳、温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来源: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祭祀文化,《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到。如《周礼·天官·小宰》:“凡祭天地五祀之牲,以大牢为牺牲。”其中的大牢指的是牛、羊、豕(猪)三种动物齐备。

意义: 在古时,用作祭祀的牛被称为“牺”,这表明了古人对祭祀仪式极其重视,并且认为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而“牛”则代表了这种动物的具体身份。整个词语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敬天畏神思想以及礼制观念。

造句

  1. 古代的礼制中,人们常用牺牲、祭祀来表达对先祖或神明的尊敬,如祭坛上的牺牛便是最好的例子。
  2. 在《诗经》中,《小雅·信南山》里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年惟昌”的诗句,其中提到的“上天之载”即是对神灵祭祀时所用的牺牲,包括了牲畜中的牺牛。
  3. 在古代,除了猪(豕)外,只有牛才能被称为“牺牲”,如在周代的宗庙中,以一头壮健的牺牛作为祭品是常见的仪式之一。
  4. 想象一下在古代祭祀场景中,那些被选择用来献祭的牺牛,它们不仅是供奉的对象,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祖先和天地神明尊敬之情的重要载体。
  5. 古代将用于祭祀活动中的牲畜称为“牺牲”,而其中专门指牛的话就是“牺牛”。比如,古人会在祭祀时用一头强壮的牺牛来向天祈求丰收。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牺牛”的使用方式和背景,还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宗教仪式。

分词解释

1 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牲(➊古代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如“~~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➋为了崇高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等,如“为祖国不怕流血~~”;➌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如“他~~自己的休息时间,突击完成了任务”)。~牛。~尊(古代牺牛形的酒器)。

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