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美术的拼音、解释、组词
尼德兰美术的简介:
ní dé lán měi shù/shú/zhú
指15世纪初至16世纪尼德兰(即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带)的美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形成独立的学派。创作了一批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写实的风景画。代表人物有凡·爱克兄弟等。
指15世纪初至16世纪尼德兰(即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带)的美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形成独立的学派。创作了一批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写实的风景画。代表人物有凡·爱克兄弟等。
- AI解释
《尼德兰美术》是指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大约14世纪初)至17世纪,发源于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当时被称为尼德兰地区),并在德国和法国北部等部分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风格。尼德兰美术以其细腻的描绘技巧、对自然的真实写照以及人文主义主题而著称。
详细解释:
- 时间范围:大致从14世纪至17世纪,这个时期涵盖了文艺复兴早期到巴洛克风格的过渡。
- 特点:
- 细腻的笔触与光影处理
- 对人物和景物的细腻刻画
- 强调透视和自然主义
- 情感表达强烈且富有表现力
- 宗教、历史和日常生活主题丰富多样
造句:
- 尼德兰美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景象。
- 研究尼德兰美术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与信仰。
- 在这幅画中,艺术家巧妙运用光影对比,突显出人物的内在情感,这是典型的尼德兰美术风格。
- 尼德兰美术强调透视和自然主义,这种特点在鲁本斯的作品中尤为明显。
- 通过研究尼德兰美术,我们可以看到17世纪初人们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尼德兰美术》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后来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分词解释
尼
ní
1 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姑。~庵。削发为~。2 古同“昵”,相近,亲近。
德
dé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
兰
lán
1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2 古书上指“木兰”。3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4 古同“斓”,斑斓。5 姓。
美
měi
1 好,善:~德。~学。~谈。审~。~丽。~容(美化容貌)。~不胜收。2 得意,高兴:~滋滋的。3 称赞,以为好:赞~。~言。~誉。4 指“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北~。南~。5 指“美国”:~元。~籍华人。
术
shù,shú,zhú
1 技艺:技~。艺~。武~。学~。不学无~。2 方法:战~。权~。心~。3 古代城市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