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黄埔条约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法黄埔条约的简介:
zhōnɡ fǎ huánɡ pǔ tiáo yuē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在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规定法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在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规定法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 AI解释
《中法黄埔条约》,全称为《中法新约续订专条》,签订于1898年7月26日,是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一个重要条约。条约内容涉及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关税自主权以及边界划分等问题。
解释
- 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京条约》等条约使得中国被迫开放了更多的港口,并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拥有土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军事和领土上的优势。
- 条约内容:《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包括法国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两国之间的平等贸易关系以及某些边界问题的重新协商等条款,旨在通过外交途径缓解紧张局势。但条约并未能彻底解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待遇问题。
造句
- 这个条约虽然在表面上看似解决了中法间的争端,但实际上只是暂时掩盖了双方的根本矛盾。
- 尽管《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两国关系一度缓和,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冲突再度浮现。
- 研究者们认为,《中法黄埔条约》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被动地位。
- 通过分析《中法黄埔条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 在一个多世纪前的那一刻,中国与法国在北京签订的这份条约,成为了一个历史节点,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
黄
huáng
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色。~昏。牛~。~澄澄。信口雌~。2 特指中国黄河:~灾。治~。~泛区。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老(黄帝和老子)。炎~子孙。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了。5 姓。
条
tiáo,tiāo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6 量词。
约
yuē,yāo
1 绳子。2 拘束,限制:~束。~法。制~。~定俗成。3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条~。契~。4 事先说定:~见。~会。5 邀请:~请。~集。6 节俭:节~。俭~。7 简要,简单:由博返~。简~。8 大略:~计。~莫。~略。9 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