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的拼音、解释、组词
波茨坦会议的简介:
bō cí tǎn huì yì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AI解释
《波茨坦会议》的详细解释
波茨坦会议是指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后由艾德礼接替)在德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市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商讨对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处置以及战后的和平安排等问题。
会议背景
- 时间: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 地点:德国波茨坦。
- 参与国家:苏联、美国、英国(后由艾德礼接替)。
主要内容
- 处理战败国问题:讨论了对纳粹德国的惩罚措施,包括惩处战争罪犯、分区占领德国等。
- 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确定了对日本的处置原则,并商讨了苏联参加盟军对日作战等问题。
- 战后和平安排:初步规划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别是关于欧洲重建与稳定的问题。
会议成果
- 签署《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接受联合国宪章及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的审判。
- 发布了著名的“最后通牒”,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这一公告在1945年8月15日被日本接受。
造句
- 历史教育:“波茨坦会议”是二战结束前的关键事件之一,对于理解战后的国际秩序至关重要。
- 学术讨论:波茨坦会议期间,三国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论对随后的和平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 新闻报道: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为和平而努力,让人们回想起二战末期的“波茨坦会议”精神。
- 电影评论:“1945年版《波茨坦会议》”重现了那场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会谈,展现了盟国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 国际关系研究:通过对比“波茨坦会议”的成果和现今的国际政治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以上就是关于《波茨坦会议》的详细解释及五个造句的例子。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波
bō
1 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浪。~涛。~澜。~光。~纹。~荡。推~助澜。~及(影响到,牵涉到)。2 物理学上指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电~。光~。超声~。~长。~段。~速。~谱。
坦
tǎn
1 宽而平:平~。~荡。~直(a.平坦笔直;b.坦率)。~途。2 心地平静,没有隐瞒:~白。~然。~挚。~诚。~率(shuài )。3 “坦腹”的简称,指女婿:~床。令~。
会
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议
yì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