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民成俗的拼音、解释、组词
化民成俗的简介:
huà mín chéng sú
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 成语典
- AI解释
1. 用于对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题辞。形容人从事教育工作,造就人才。
词语《化民成俗》的详细解释
释义: “化民成俗”出自于古代文献,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此词主要用来描述通过教化使民众逐渐形成一定的风俗习惯或社会风气的过程。“化”的含义是指通过教育、引导等手段,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民”指的是普通百姓;“成俗”则强调的是这些变化最终定型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习俗或风气。这一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对社会治理的重视,还蕴含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出处: 这个词语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意思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影响民众的思想、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造句
-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旨在化民成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期望能够化民成俗,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
教育部门推行了多种多样的德育项目,目的是化民成俗,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通过多年的努力,当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了政府成功地化民成俗的效果。
-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建设,以期更好地化民成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分词解释
化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成
chéng
1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3 变为:长~。变~。4 可以,能行:~,就这么办。5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6 够,达到一定数量:~年累(lěi )月。7 已定的,定形的:~规。~俗。~见。~例。~竹在胸。8 十分之一:增产三~。9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10 姓。
俗
sú
1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2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3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4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