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醢的拼音、解释、组词

覆醢的简介:

fù hǎi
1.倒去肉酱。《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谓孔子痛子路被醢于卫,不忍食其相似之物,故命弃之。后用以表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 AI解释

词语详解

覆醢(fù hái)

覆醢”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忠臣伍子胥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醢”是指一种将肉切碎后用盐腌制并熬煮成糊状的食物,在这里特指对人的尸体进行剁碎、浇油烧熟的酷刑。“覆”则是“倾倒”的意思。

故事背景

覆醢》的故事讲述了伍子胥在被楚平王囚禁和杀害后的遭遇。据传,伍子胥死后,他的尸体被剖开,肉被切碎并制成醢(一种烹饪方法),然后被浇油烧熟。之后,为了羞辱伍子胥的家人,楚平王命令将这些醢抛洒在伍子胥的妻子和儿子面前。这里的“覆醢”就是指把伍子胥的尸体制作成醢后倾倒在他们面前。

寓意与文化意义

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极度侮辱、羞辱对方的行为,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这不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惩罚,更是一种对尊严和名誉的彻底践踏。在现代语境下,“覆醢”可以比喻极为深刻的羞辱或极大的耻辱事件。

造句

  1. 尽管面对如此严重的覆醢之辱,伍子胥的家人仍坚贞不屈,誓死复仇。
  2. 他的恶行犹如覆醢,让所有人都对他深恶痛绝。
  3. 这种侮辱对方人格的行为就像是将对方的身体制作成醢一样残忍。
  4. 尽管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覆醢之辱,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5. 在这个事件中,他被羞辱得如同覆醢一般,彻底失去了尊严。

请注意,“覆醢”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的描述中。

分词解释

1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2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3 同“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