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符节的简介:
fú jié
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 AI解释
词语解析:符节
符号、标志 在古代中国,"符节"是指一种用于传达命令或证明身份的重要工具。它通常由两半组成,一半由君主或高级官员持有,另一半则存放在被派遣者手中。双方会合时,通过验证两半符节的一致性来确认对方的身份和权威,进而执行特定的指令。
军事用途 在军事上,"符节"常用来传达军令、调动军队等重要信息。例如,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可能会用到符节以确保命令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敌方伪造命令造成混乱或欺骗。
政治与外交使用 除了军事用途外,符节也被用于政治和外交场合。在和平时期,它可能代表某种形式的国书或者官方文件;而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它也可以象征着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正式交往。
造句:
- 历史研究中:史学家通过研究出土的各种古代符节,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结构和军事组织方式。
- 文学作品描述中:在穿越小说《时空信使》中,主角获得了一枚神秘的符节,用它可以在不同时空之间自由穿梭。
- 文化活动中:古代文化展览上展出了多件珍贵的符节文物,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 影视剧中呈现:电视剧《大汉雄风》里,将军手持符节下达命令,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权力交接与军事调度。
- 文学创作时引用:"那件精致的青铜符节仿佛在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每一片残缺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荣光。" 这句话出现在一篇关于古代文物的散文中。
这些造句旨在展示“符节”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符
fú
1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2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3 相合:~合。言行相~。4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5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yìng )(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6 姓。
节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