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的拼音、解释、组词

充耳不闻的简介:

chōng ěr bù wén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塞住耳朵,装作没听见。※语或本《诗经.邶风.旄丘》郑玄.笺。后用「充耳不闻」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不闻不问」

2. ※《诗经.邶风.旄丘》郑玄.笺1>《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2>充耳3>。」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 〔注解〕 (1) 笺:注释的一种。 (2) 褎如:即「褎然」,服饰华美的样子。亦可引申为态度傲慢自大的样子。褎,音|ㄡˋ。 (3) 充耳:塞住耳朵。亦指古冠冕旁的瑱玉,下垂及耳。

3.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郑玄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治学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郑玄解说《诗经》,宗于《毛传》,如果《毛传》讲得不明确、太简略,郑氏便加以补充发挥,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不和《毛传》原有注文相混,便称为「笺」,好像今天人读书有自己意见时,写在一张纸条黏在书上的「笺识」。《诗经.邶风.旄丘》这篇诗是在抗议卫国君臣对避难来卫的黎国君民不理不睬。郑玄对这里「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说较为清楚,大意是说:「叔、伯这些卫国君臣,穿得很华丽,显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气势,但是对于黎国君民呼救的声音,却装作没听见。」「充耳」在此有两层意思,它本来可以指冠冕垂于耳旁的玉饰,在此又可以指声音进入了耳朵(,却不闻不问)。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充耳不闻」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塞住耳朵,装作没听见。亦用来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

1. 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例】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他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1.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意不去听或假装听不见别人的话。这里的“充”是塞满的意思,“耳不闻”,即耳朵里没有声音进去。整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人故意不去注意或者拒绝听取某些信息的状态。

详细解释:

  • 本义:意思是将耳朵塞住,不让任何声音进入。
  • 引申义:常用来形容有些人对别人说的话充耳不闻,故意避开不想听的内容,表示一种不愿倾听或有意回避的态度。

造句实例:

  1. 小明面对朋友的建议总是充耳不闻,导致自己的项目屡次出错。
  2. 老板在会议上发言时,小张却一直在玩手机,显然是充耳不闻。
  3. 尽管我多次提醒他注意安全,但他还是充耳不闻,独自一人冒险进入危险区域。
  4. 在课堂上,老师讲了无数次同样的知识点,可有些学生仍然充耳不闻,导致考试成绩不佳。
  5. 面对父母的谆谆教诲,他却总是充耳不闻,结果走上了弯路。

这五个句子展示了在不同场景下“充耳不闻”成语的应用,从工作场所到家庭生活,以及个人行为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希望这些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chōng

1 满、足:~足。~实。~分(fèn )(➊足够;➋尽量)。~沛。~裕。2 填满,装满:填~。~满(➊填满,布满;➋充分具有)。~耳不闻。~电。汗牛~栋。3 当,担任:~当。~军。4 假装:冒~。~数(shù)。5 姓。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wén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3 出名,有名望:~人。~达。4 名声:令~(好名声)。丑~。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