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有愧的拼音、解释、组词
受之有愧的简介:
shòu zhī yǒu kuì
指接受某种馈赠和奖赏心里感到惭愧。多用作自谦之辞。
指接受某种馈赠和奖赏心里感到惭愧。多用作自谦之辞。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接受别人的馈赠,而感到承受不起。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不怕输,只管来。但是我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1. 接受别人的馈赠,而感到承受不起。《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不怕输,只管来。但是我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词语:受之有愧
解释:
“受之有愧”是一个汉语成语,意味着接受他人的恩惠、帮助或赠予时感到内心有所亏欠,觉得不配或者不好意思。这个词反映了中国人谦逊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修养。
此成语常见于表示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的自谦语境中。它表达了说话者在感激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完全回报对方的好意或恩赐。
造句:
- 例句:李教授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小明完成学业,面对这份厚礼,小明心中暗想:“受之有愧啊,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老人家的恩德。”
- 例句:当朋友们主动提出帮助他解决工作上的难题时,小张感动之余却也感到“受之有愧”,因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可以给予朋友的东西作为回报。
- 例句: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们送去了月饼和水果。老人们面对这份心意表示:“受之有愧,我们这些老人何德何能能够得到你们这样的关心呢?”
- 例句:当领导将重要项目交给他管理时,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但同时也感到“受之有愧”,因为他深知这个项目的复杂性以及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 例句:在一次慈善活动中,许多热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接受这些善款的受助者们纷纷表示:“受之有愧,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
这些例子体现了“受之有愧”这一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强调了在接受恩惠时内心的谦逊与感激之情。
分词解释
受
shòu
1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①跟随老师学习;②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2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3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4 适合,中:~吃。~看。~听。~使。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有
yǒu,yòu
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 表示大、多:~学问。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愧
kuì,chŏu
1 羞惭:羞~。惭~。~色。~怍(惭愧)。~疚。~赧(因羞愧而脸红)。~悔。问心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