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的拼音、解释、组词

吏部的简介:

lì bù
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铨叙、勋阶、黜陟等事。汉时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魏晋以后皆称为「吏部」。因专司铨选,故也称为「铨部」。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负责管理国家各级文职官员的选拔、任免及考核等事务。在历史上,吏部主要管辖着中央和地方文官的行政工作。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吏”字通常指的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的人员,“部”则表示是一个部门或机构。因此,吏部是指负责管理国家各级文职官员的一种专门部门。

  • 职能范围:在古代中国,吏部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和执行有关文官选拔、考核的政策法规;主持科举考试的录取工作(明清时期);管理和监督各级文官的工作绩效等。

造句

  1. 在唐代,吏部负责所有官员的选拔与任命,权力极大。
  2. 宋朝时,通过吏部推荐的人才大多能获得较高的职位。
  3.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名单由吏部最终确定。
  4. 清朝吏部设有专门机构对文官进行定期考核,以保证行政效率。
  5. 这位官员在吏部任职多年,熟悉各种选拔和任命程序。

以上句子展示了《吏部》在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重要性和其主要职能。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吏部”这个词及其用法。

分词解释

1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2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1 全体中的一份:~分(“分”读轻声)。外~。腹~。局~。全~。~件。~位(位置)。2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编辑~。~队(军队)。3 具有统属关系:所~五十人。~下。~将。~属。~首。~落(luò)。4 安置安排:~署。5 量词:一~小说。三~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