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的拼音、解释、组词

攘外的简介:

rǎng wài
1.排除外患。

  • AI解释

攘外》一词源自中国古代,主要用来形容国家或集体对外来的威胁进行抵制、防御的行为。其核心含义是强调在面对外部侵略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在现代语境中,“攘”字通常指的是“排除”,“攘外”可以理解为“排除外部”的意思。

详细解释

  • :动词,有排挤、驱除之意,在这里引申为抵御、防范。
  • 攘外:主要是指国家或者集体对外部的侵略或威胁采取抵抗措施。在古代语境中,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抵御外来侵略的策略和行为。

造句

  1. 在中国历史上,“攘外”思想是抵御外敌的重要理念之一,如清朝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也是出于攘外安内的考虑。
  2.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注重内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也重视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发展,这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姿态,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攘外的目的。
  3.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不仅需要内部的技术防范措施,也需要强化对网络空间外部威胁的识别与抵御能力,做到“攘外安内”并重。
  4.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攘外”策略不仅要考虑到军事防御,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5. 国家的发展建设既要注重提升国内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也要警惕和防范外部的干扰与破坏。这种内外兼顾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攘外安内”。

分词解释

rǎng

1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2 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3 烦乱:~~(纷乱)。扰~。4 捋:~袂。~臂。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